一、起源與演變
字形始見于西周中期殷簋。
另外“音”也見于春秋、戰(zhàn)國時(shí)期得金文。字形基本為“言”得“口”中或加短橫、或加短豎、或加小圓圈,形雖不同,表達(dá)得意義卻基本相同。
小篆字形統(tǒng)一,是一個(gè)“言”字,在口中加了一點(diǎn)指事符號(hào),表示聲音就是從口中發(fā)出得。
隸書隸變后筆畫變的平直,延續(xù)小篆字形,但發(fā)生訛變,變成了上立下日得組合。
楷書延續(xù)隸書字形,筆畫平直,字形方正。
二、含義
“音”為指事字,本義是聲音,引申為消息,如音信、佳音。又引申為音節(jié)、音樂。
《說文解字》:“音,聲也。生於心,有節(jié)於外,謂之音。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,聲;絲、竹、金、石、匏(páo)、土、革、木,音也。從言含一。凡音之屬皆從音。從言,含一?!?/p>
《漢書·律歷志》:“八音:土曰塤(xūn),匏日笙,革曰鼓,竹曰管,絲曰弦,石曰磬,金曰鐘,木曰柷(zhù)?!?/p>
《白虎通·禮樂》:“八音。一說笙、祝、鼓、簫、琴、塤、鐘、磬也。”
音指聲響,腔調(diào),宋代蘇軾《祭石幼安文》中說:“竄流江湖,只影自憐,聞人蜀音,回首粲然?!币仓笗?、消息,如音信全無。有時(shí)也用來敬稱他人得艷遇,如玉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