捻毛線的姑娘
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,都離不開衣食住行四件大事,四件大事中,穿衣又是列在第一位的。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,地勢高,天氣冷,拉薩全年平均氣溫只有7.5度,藏北更是零下2度左右,穿的問題當然就顯得更具體,更迫切了。這里自古不產(chǎn)棉麻,又難以種桑養(yǎng)蠶。穿的東西,做衣服的材料,主要是毛皮和氆氌。
氆氌是用羊毛家織的毛料,藏族人用它縫制衣褲和藏袍、藏帽、藏靴,這是西藏高原上最普遍、最常見、最有民族特性的穿著。
記得20世紀60年代,我在西藏的時候,看到從城鎮(zhèn)到農(nóng)村,從前藏到后藏,從林芝到昌都,幾乎所有男女老幼,都穿氆氌縫制的衣袍、靴子、背氆氌包包。牧人冬天穿羊皮,夏天穿氆氌,寺廟喇嘛的僧衣、僧裙、袈裟都是氆氌做的。聽說過去的年代,貴族官員在節(jié)日慶典和官場上,穿綢緞制作的官服,平時也穿氆氌衣袍。即算是西藏地方規(guī)定的官服,譬如說:“王子裝”(杰魯切),縫制的材料也多用氆氌和虹紋氆氌。一件好的氆氌藏袍,又耐穿,又好看,又輕柔保暖,可以穿好幾代。父傳子,子傳孫,成了一家人引以驕傲的傳家寶。所以藏族人常常稱自己是“吃糌粑的人”,“穿氆氌袍子的人”。
西藏什么時候有了氆氌?什么時候西藏人普遍穿氆氌?我在漢藏文史書和藏學家的著作中,還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說法。據(jù)我所知,至少在公元7世紀藏王松贊干市以前,吐蕃藏人冬天穿皮,夏天穿氈。古史《唐會要》記載:“辮發(fā)氈裘,畜牧為業(yè)?!薄缎绿茣?吐蕃傳》上也有這樣的記載:“衣裘氈韋,以赭涂面為好?!弊g成現(xiàn)代漢語:“通常穿皮毛和氈衣,臉上喜歡涂一種土紅色的膏汁。”公元663年,庸高宗李治詢問吐蕃大臣仲琮藏土的穿著情況,仲琮說:“鳥海之南,盛夏積雪,冬則羊裘數(shù)重,暑月猶衣裘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