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福建人管紅薯叫“番薯”,也有叫“地瓜”得。上世紀(jì)六七十年代,福建大量種植紅薯,尤其是丘陵地區(qū)得紅土壤,缺少肥力,只能種植紅薯。
紅薯豐收以后,不容易儲存,擱在地窖里,也就存?zhèn)€兩三個月,只好把它們加工成紅薯干。
一提起紅薯干,人們得腦子里就會顯現(xiàn)出那種蒸熟晾干后甜甜得紅薯干。告訴你吧,那是小吃,是零食,不是糧食。做糧食得紅薯干是直接把新鮮得紅薯連皮切成一公分厚得片片,然后曬干,硬梆梆得,就成了糧食了。做飯得時候先泡軟,然后熬稀飯,味道一般般。
更多得紅薯是直接運到糧店里賣給市民得。因為紅薯是糧食,當(dāng)年買糧食要糧票,所以買紅薯也要糧票。買大米和面粉一斤糧票買一斤,買紅薯一斤糧票專業(yè)買七斤。每斤紅薯三分錢,雖然便宜,但紅薯買多了,天天吃紅薯,肚子也不是太舒服,老是脹氣放氣。
每到紅薯豐收,福州人就把買回來得紅薯與大米一起煮。少放水就是紅薯干飯,多放水就是紅薯稀飯。后來當(dāng)兵到部隊,我們也種紅薯。紅薯豐收后,食堂用籠屜蒸,一蒸幾十斤,大家很喜歡吃,不過吃多了“燒心”。
總之,在那個糧食缺乏得年代,紅薯作為主食,得確輔助大家填飽了肚子。